当前位置: 首页 » 服务大厅


生活常识


发布日期: 2015-05-15  浏览次数:


火灾的逃生方法

在火灾中,被困人员应有良好的心理素质,保持镇静,不要惊慌,不盲目地行动,从而选择正确的逃生方法。必须注意的是,火灾现场的温度是十分惊人的,而且烟雾会挡住你的视线。当我们在电影和电视里看到火的场面时,一切都非常清晰,那是在火场上的浓烟以外拍摄的。当处于火灾现场时,能见度非常低,甚至在你长期居住的房间里也搞不清楚窗户和门的位置,在这种情况下,更需要保持镇静,不能惊慌,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有利条件,选择正确的逃生方法

  下面列举几种常见的逃生方法:

  有些救生器材的具体使用方法后面还要作详细的介绍,这里就只顺便提一下。

1、尽量利用建筑物内的设施   

逃生利用建筑物内已有的设施进行逃生,是争取逃生时间,提高逃生率的重要办法。

  (1)利用消防电梯进行疏散逃生,但着火时普通电梯千万不能乘坐;

  (2)利用室内的防烟楼梯、普通楼梯、封闭楼梯进行逃生;

  (3)利用建筑物的阳台、通廊、避难层、室内设置的缓降器、救生袋、安全绳等进行逃生;

  (4)利用观光楼梯避难逃生;

  (5)利用墙边落水管进行逃生;

  (6)利用房间床单等物连接起来进行逃生。

 2、不同部位、不同条件下人员的逃生方法

  (1)当某一楼层某一部位起火,且火势已经开始发展时,应注意广播通知,广播会告诉着火的搂层,以及安全疏散的路线、方法等。不要一有火警就惊慌失措盲目行动。

  (2)当房间内起火,且门已被火封锁,室内人员不能顺利疏散时,可另寻其它通道。如通过阳台或走廊转移到相邻未起火的房间,再利用这个房间通道疏散。

  (3)如果是晚上到报警,首先应该用手背去接触房门,试一试房门是否已变热,如果是热的,门 不能打开,否则烟和火就会冲进卧室;如果房门不热,火势可能还不大,通过正常的途径逃离房间是可能的。离开房间以后,一定要随手关好身后的门,以防火势蔓延。如在搂梯间或过道上遇到浓烟时要马上停下来,千万不要试图从烟火里冲出,也不要躲藏到顶楼或壁橱等地方,应选择别人易发现的地方,向消防队员求救。

  (4)当某一防火区着火,如楼房中的某一单元着火,楼层的大火已将楼梯问封住,致使着火层以上楼层的人员无法从楼梯间向下疏散时,被困人员可先疏散到屋顶,再从相邻未着火的楼梯间往地面疏散。

  (5)当着火层的走廊、搂梯被烟火封锁时,被困人员要尽量靠近当街窗口或阳台等容易被入看到的地方,向救援人员发出求救信号,如呼唤,向楼下抛掷一些小物品,用手电筒往下照等,以便让救援人员及时发现,采取救援措施。

  (6)在充满烟雾的房间和走廊内时,由于烟和热气上升的道理,在离地板近的地方,烟雾相对少一点,呼吸可少吸些烟。逃离时最好弯腰使头部尽量接近地板,必要时应匍匐前进。

  (7)如果处于楼层较低(三层以下)的被困位置,当人势危及生命又无其它方法可自救时,可将室内席梦思,被子等软物抛到楼底,人从窗口跳至软物上逃生。

3、自救、互救逃生

  (1)利用各楼层的消防器材,如干粉、泡沫灭火器或水枪扑灭初期火灾是积极的逃生方法。

  (2)互相帮助,共同逃生,对老、弱、病、残、孕妇、儿童及不熟悉环境的人要引导疏散,帮助逃生。

  (3)自救逃生。发生火灾时,要积极行动,不能坐以待毙。要充分利用身边的各种利于逃生的东西,如把床单、窗帘、地毯等接成绳,进行滑绳自救,,或将洗手间的水淋湿墙壁和门阻止火势蔓延等。

4、火灾逃生时的注意事项

  (1)不能因为惊慌而忘记报警。进入高层建筑后应注意通道,警铃、灭火器位置,一旦火灾发生,要立即按警铃或打电话。延缓报警是很危险的。

  (2)不能一见低层起火就往下跑,低楼层发生火灾后,如果上层的人都往下跑,反而会给救援增加困难。正确的做法是应更上一层楼。

  (3)不能因清理行李和贵重物品而延误时间,起火后,如果发现通道被阻,则应关好房门,打开窗户,设法逃生。

  (4)不能盲目从窗口往下跳,当被大火困在房内无法脱身时,要用湿毛巾捂住鼻子,阻挡烟气侵袭,耐心等待救援,并想方设法报警呼救。

  (5)不能乘普通电梯逃生。高楼起火后容易断电,这时候乘普通电梯就有“卡壳”的可能,使疏散失败。

  (6)不能在浓烟弥漫时直立行走。大火伴着浓烟腾起后,应在地上爬行,避免呛烟和中毒。

 

 

常眨眼可缓解电脑眼病

 

长期使用电脑会使人身体不适,医学界称之为“电脑视力综合症”。据美国一项对509名电脑使用者的调查,86%的人说他们在电脑前工作时感到烦躁和疲劳,注意力难以集中,眼睛发干或者头痛。这86%的人又有98%每天在电脑前工作两小时以上。另一项调查证明,每天在电脑前工作3小时以上的人中,90%的人眼睛有问题。眼科专家认为,这些毛病与眨眼次数不够有关,一般人每分钟眨眼少于5次会使眼睛干燥。“电脑视力综合症”是一种压力型毛病,关键问题是眼睛长时间盯着一个地方,眨眼的次数仅相当于平时的1/3,从而减少了眼内润滑剂的分泌。长期这样,除了会引起眼睛疲劳、重影、视力模糊以外,还会连带引发身体的其他不适反应。专家的建议是:多眨眼,每隔一小时至少休息一次,荧光屏在视线之下,不要在黑暗中看电脑。

 

 

春季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

春季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,由于天气多变,时暖时寒,气候仍然寒冷、干燥,特别是在北方,人们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冬天,当春季来临时,人体内环境很难一下子与外界环境相适应,人体的免疫力相对低下,病菌、病毒等致病微生物趁机而入、侵袭人体,特别容易引起流感、流脑、流腮等呼吸道传染病,同时随着气温转暖,手足口病等传染病也逐渐抬头。若平时不注意锻炼,再加上室内空气不流通,很容易发生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流行。

流行性感冒

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,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,具有很强的传染性。流感病毒分为甲、乙、丙三型。

传播途径: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,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。

主要症状:有发热、全身酸痛、咽痛、咳嗽等症状。

易感人群: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,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,但维持的时间不长,病毒不断发生变异,可引起反复感染发病。

预防措施:接种流感疫苗已被国际医学界公认是防范流感的最有效的武器。由于流感病毒变异很快,通常每年的流行类型都有所不同。因此,每年接种最新的流感疫苗才能达到预防的效果。另外,锻炼身体,增强体质,在流感季节经常开窗通风,保持室内空气新鲜,老年人、儿童尽量少去人群密集的地方等等,也是预防流感的有效措施。

麻疹

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,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。凡是没有接种过麻疹疫苗,接触后90%以上均会发病,1-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。

传播途径: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,病人的眼结膜、鼻、口、咽等处的分泌物(如眼泪、鼻涕、痰等)以及尿和血液中都存在着麻疹病毒。

主要症状:麻疹的潜伏期为10-11天,开始时症状像感冒,但同时出现眼红、眼皮发肿、流泪、怕光、打喷嚏、咳嗽等更严重的症状。第4天起从耳朵后面开始出现玫瑰色的斑丘疹,2-3天内皮疹遍及全身,随后疹退,脱屑。其他症状也逐渐消退。

易感人群:人群普遍易感,多见于婴幼儿,但近年来由于麻疹疫苗的广泛接种,发病年龄有后移趋势。

预防措施:尽量减少和患者及其患者家属接触是预防麻疹的关键。做好保健工作,按时接种麻疹疫苗,室内空气流通,流行季节少到公共场所,锻炼身体,增强抗病能力。

水痘

水痘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。水痘患者多为1-14岁的孩子。在幼儿园和小学最容易发生和流行。虽然水痘属于急性传染病,但通常比较温和,不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。

传播途径:水痘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染,接触被病毒污染的尘土、衣服、用具等也可能被传染。

主要症状:水痘病毒感染人体后,经过大约2周的潜伏期,患者可出现头痛、全身不适、发热、食欲下降等前期症状,继而出现有特征性的红色斑疹,后变为丘疹、再发展为水疱、常伴有瘙痒,1-2天后开始干枯结痂,持续一周左右痂皮脱落。皮疹躯干部最多,头面部次之,四肢较少,手掌、足底更少。

易感人群:人群普遍易感。常见于2-10岁的儿童,一次发病可终身获得较高的免疫力。

预防措施:接种水痘疫苗是最有效、最经济的预防措施。流行期间小孩子不去人多的公共场所,经常开窗通风等也很重要。

风疹

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。

传播途径: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先天性风疹的患儿,病人鼻咽部分泌物(如鼻涕、痰等)、血及尿中均带有病毒,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,一年四季均可传染得病,以冬春季为多。风疹病毒还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,如果孕妇在怀孕期间感染本病,可导致胎儿畸形。

主要症状:以低热、上呼吸道轻度炎症、全身散布红色斑丘疹及耳后、枕部淋巴结肿大为特征,若孕妇在妊娠早期感染风疹可能导致胎儿先天畸形。

易感人群:好发于1-5岁儿童,育龄妇女;成人偶见感染。

预防措施:风疹的预防与麻疹、水痘等出疹性传染病不同,其对象不仅仅是儿童,同时还应当包括育龄妇女。预防风疹最可靠的手段是接种风疹疫苗。在春季风疹高发期,尽量少带儿童到人群密集的场所,如商场、影院等地,避免与风疹病人接触。孕妇尤要当心,以免感染而殃及胎儿。保持室内开窗通风,空气流通,增加户外活动,加强体育锻炼,讲究个人卫生。

流行性腮腺炎

流行性腮腺炎简称腮腺炎,亦称“痄腮”,是一种通过飞沫传播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。冬春季节容易发生,多发生于儿童。

传播途径: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,主要通过飞沫传染,少数通过用具间接传染,传染性强。

主要症状:本病大多数起病较急,有发热、畏寒、头痛、咽痛等全身不适症状。患者一侧或双侧耳下腮腺肿大、疼痛,咀嚼时更痛。并发症有脑膜炎、心肌炎、卵巢炎或睾丸炎等。整个病程约7-12天。

易感人群:多见于5到15岁的儿童和青少年。一次感染后可获终生免疫。

预防措施:及时隔离患者至消肿为止。接种腮腺炎疫苗。

预防春季传染性疾病传播专家温馨提示:

多通风:新鲜空气能够去除过量的湿气和稀释室内污染物。应定时开窗通风,保持空气流通;让阳光射进室内,因为阳光中的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;也可用食醋熏蒸房间,起到消毒效果。

勤洗手:传染病患者的鼻涕、痰液、飞沫等呼吸道分泌物以及排泄物等中含有大量的病原,有可能通过手接触分泌物和排泄物,传染给健康人,因此特别强调注意手的卫生。

常喝水:特别在气候干燥,空气中尘埃含量高,人体鼻黏膜容易受损,要多喝水,让鼻黏膜保持湿润,能有效抵御病毒的入侵,还有利于体内毒素排泄,净化体内环境。

补充营养:适当增加水分和维生素的摄入。注意多补充些鱼、肉、蛋、奶等营养价值较高的食物,增强肌体免疫功能;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蔬菜水果,可中和体内毒素,提高抗病能力,增强抵抗力。

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:如不吸烟、不喝酒、少食辛辣的食物,以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。

避免受凉:当人体受凉时,呼吸道血管收缩,血液供应减少,局部抵抗力下降,病毒容易侵入。

坚持体育锻炼和耐寒锻炼:适当增加户外活动,因为运动不仅能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,增强心肺功能,对我们的呼吸系统也是一个很有益的锻炼。

注意生活规律:保证睡眠充足。生活不规律易使免疫系统功能减弱;充足睡眠能消除疲劳,调节人体各种机能,增强免疫力。

加强个人卫生和个人防护:要注意勤洗手、勤漱口,不要用脏手触摸脸、眼、口等部位。出门在外要尽量站在空气通畅的地方。避免去拥挤的公共场所。

 

大脑累了,跑跑步吧

很多人会有这样的亲身体验,当学习或用脑工作较长时间后,常会感到头昏脑涨,注意力集中不起来,学习和工作效率降低,这是大脑疲劳的表现。 
  出现大脑疲劳后,要及时调整,才能进行正常的脑力运作。有人用吸烟、休息或是睡觉的方法来调整,然而吸烟会给大脑及身体健康带来严重的副作用。调整大脑疲劳的较好方法还是运动,其中跑步最能消除大脑疲劳。跑步可以促进机体血液循环,促使流经脑部的血量增多、脑细胞中的氧和营养物质增多,并能及时带走代谢废物和二氧化碳,改善大脑内环境,增强大脑细胞的交联运作和兴奋性,提高脑力。跑步又是一种有氧运动,可使机体充分地吸收和利用氧,使血液和大脑组织中的氧气充足,从而增强脑力。跑步又是一种愉悦快乐的健身方法,可使人的心理保持良好的放松状态。 
  总之,大脑累了去跑步,既可消除疲劳,又可促进大脑思维更加活跃敏锐,有益于学习和工作。跑步可在室内原地跑,也可到空气新鲜的户外跑,一般保持中速,时间在15分钟左右。

 

戴隐形眼镜有禁忌

 

在眼科临床上,常有配戴隐形眼镜的患者询问配戴隐形眼镜的优点与 禁忌。隐形眼镜作为矫正屈光不正的新手段,比起传统的框架镜来,有其不可比拟的优点,如视野宽阔,视物真实,运动方便,光学性能优良,对双眼屈光度相差较大的患者是最佳选择,对高度近视、远视及散光病人是良好的选择。除此优点外,那就是禁忌与损伤的忠告了。 
  一、正确配戴隐形眼镜。配隐形眼镜的单位要有一定的设备,必不可少的设备有:裂隙灯、投影仪、电脑验光和验光室,还应有介绍隐形眼镜使用的录像机和电视机,必须有专业的眼科医师和配镜师,教会配镜者使用、清洁、消毒等方法,还要定期检查。 
  二、隐形眼镜配戴不适。很多配戴隐形眼镜的人不知道眼镜成功配戴的关键之一是松紧合适,突然发生的紧镜综合症就是由于镜片配戴过紧造成的,主要临床表现是突然眼红、眼疼、畏光流泪。发生此症时应立即取下镜片,去眼科医院或找专业医师、配镜师诊治,待角膜病变治愈后再考虑重新配镜,但仍必须注意镜片的松紧。 
  三、戴隐形眼镜须防角膜损伤。隐形眼镜作为一种异物,随时都有可能通过机械磨擦损伤角膜组织,其症状有充血、水肿、怕光、流泪、痒、痛,严重的患者在角膜损伤的基础上,眼中存在的致病菌长驱直入引起感染,发展形成角膜溃疡,治愈后留下不透明的永久性瘢痕,导致视力明显下降,不再复原,甚至失明。 
  四、睡眠时忌戴隐形眼镜。眼科专家解释说,人的角膜所需的氧气主要来源于空气,而空气中的氧气只有溶解在泪液中才能被角膜吸收利用。人在白天睁着眼,氧气供应充足,并且因眨眼动作对隐形眼镜与角膜之间的泪液有一种排吸作用,能促使泪液循环,缺氧问题不明显。而夜间睡眠时闭眼隔绝了空气,眨眼的作用停止,使泪液的分泌和循环机能相应减少,结膜囊内的有形物质很容易沉积在隐形眼镜上,会加重角膜的缺氧,久而久之,轻者会代偿性使角膜周边产生新生血管,重者则会发生角膜水肿,上皮细胞受损,若再遇细菌,便会引起炎症,甚至溃疡。基于此,专家们一致认为,隐形眼镜的质量再高,对眼睛也是个异物,睡眠时应忌戴。

 

 


 

中心地址: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19号  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公寓B座  EMAIL:sgzx@bnu.edu.cn
版权所有  北京师范大学宿舍服务中心